[摘 要]在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外语教学改革要发挥网络化优势,拓展能够连接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的语言交流新空间,为跨文化交际创造真实语境,打造具有临场感的多样化学习交互方式,促进基于真实语境下学生对外国语言的自主、实践和创新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高校造成的影响,教育部于2020年2月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如何整合在线学习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工具,创建线上线下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校各专业教师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外语专业的教学,还需考虑怎么利用网络教学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特别是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也是硬实力的构成要素。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目标语国家的语言及社会﹑文化知识,二是使用目标语进行交往的能力。语言实践则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方法。
语言实践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把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在真实语境中和母语使用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多角度检验语言表述是否得体﹑语言形式是不是满足现实要求等。学习者通过跟母语使用者交流能了解目标语国家的习俗礼仪﹑生活方式,同时也把本国的社会文化信息传输出去,实现不同文化间融合融通的目标。
传统的外语交际教学多以提升语言水平为侧重点,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形式的培养,教学手段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关注国外新闻媒体、官方文件、广告声明等语言文化资源,获得比较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但是缺乏与目标语国家人们的直接沟通,交互性训练不足。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化教学的优点是连接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为跨文化交际创造真实语境,拓展了语境交互新空间。身处异地,本不能见面的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利用互联网实现直接交流,弥补了传统课堂中交互性训练不足的缺陷。当前,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成为网络化外语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将知识输入与交际实践协调规划,将线下知识学习与线上真实交流相对应,依托技术方法开发远程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提升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着学习者跨越空间障碍、远程协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的技术环境已经很成熟。有学者提出借助“全媒体”方式来进行多模态教学,将信息以报纸﹑杂志﹑网页﹑音像等形态,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络等网络方式传播,实现学习服务全覆盖。相对于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互联网络更加快捷经济,也更加有助于提高师生交互水平和社会临场感。也有学者比对了疫情期间网络化教学的四种典型模式,即网络在线课程﹑网络直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电视空中课堂,发现网络直播教学的师生交互水平和社会临场感较强。具体而言,外语交际能力的网络化教学设计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化知识输入的环境和方法,二是语言技能操练的平台和活动设计,三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
语言文化知识的个人学习空间最重要的包含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站点平台授课等内容。数字化资源共享式学习空间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外语学习资源,完成知识输入。依托网络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节奏控制力降低,学生自选时间﹑自定频率,使用符合自己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式接收信息,完成知识储备,为外语交际实践奠定基础。网络站点平台授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空间。教师依托已有外语类网络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习者利用互联网与身在异地的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相互联结,远程获取处于网络各个端点的语言知识﹑教师指导﹑交互经验等,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的外语学习平台。疫情期间上述平台大部分免费对公众开放,为高校外语专业师生开展远程教学提供了基础。
与传统外语课堂相比,网络外语课堂可以为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充分的语言文化输入资源,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等。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中师生的交流需要依托技术方法完成,交流效果往往会受限于交流软件的设计模式、摄像设备的角度和精准度以及网络传输速度等软硬件条件。面对面交流中师生间通过表情和眼神传递的信息在网络课堂中较难呈现,易引起的体势语﹑面部表情解读不准,进而会影响师生间情感因素的表达与沟通。
交际能力其实就是外语综合能力,包括使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实现特定交际目标的能力。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重点在于突出交互性。外语课堂应是充满互动的场所,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既是外语能力提升的目标,也是手段。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性活动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交际功能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了解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和语言功能的多样性。通过网络化交互活动,学习者有机会和母语使用者进行信息交流及语义协商,既表达信息又接收信息,多角度提升外语交际能力。
活动设计是构建实时交互实践空间的关键。一方面,要激发学员交互的学习动力,注重交互的个性化设计,构筑文字、语言、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时间场景,形成契合不同语言学习基础的学习方式。例如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通过口语交谈的形式锻炼其交际策略,对语言水平有限的学生通过文字聊天提升其操练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和模块化组合,将语言文化等内容纳入交互板块,创造跨文化交际合作的平台,不断的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素养。
学习模式的灵活创新是网络化外语教学的长期需求,也是当前远程教学的客观需要。教学框架结构由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教学决策等因素构成,多种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体现出深度学习的特点。多模态混合式教学包括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综合利用多种不同传播方式的全媒体模式。
全媒体的优点是图、文、声、光、像等不同媒体间的融合转化,根据教学需求完善信息获取渠道。全媒体学习主要有远程直接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学习等三种模式。远程直接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架构,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讲授知识,同时利用讨论区聊天室进行交流答疑。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架构,包括线上自学﹑资源分享﹑自我测试等环节。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师提供主要学习资源,并参与学生讨论及答疑。翻转课堂学习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学架构,包括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巩固等环节。在课前自学环节,教师把提前录制完成的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预习。上课时师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或交互软件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完成讨论答疑。最后由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课后在线下或线上复习教学重点。
全媒体学习强调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方式相互融合,这一理念为抗击疫情期间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以外语交际课程为例,教师能使用具有教学平台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如“雨课堂”等进行远程音视频直播,同时整合慕课资源和微信交流平台,实现知识传递和实践拓展。课程的讲授部分在“雨课堂”等平台做,包括语言文化知识摸底测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讲解﹑知识题限时抢答﹑模拟交际情景题弹幕等。学生自学部分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进行,由教师向学生推送慕课视频,同时推荐其他线上外语交际类学习资源。跨文化交际实践部分能够最终靠微信与国外高校学生共同完成。双方教师结合各自教学目标制订交流计划,以实时或非实时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双方学生感兴趣的两国文化话题,实现真实语境下的交互实践。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我国外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多种语言技能,同时构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传统教学方式如知识讲解﹑情景分析﹑角色扮演﹑探索反思等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外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是能否在真实语境中以得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效进行沟通交流。近年来大学生赴海外访学﹑接待海外师生来访等活动日益增多,参与这些活动的语言学习者有机会和母语使用者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为提升交际能力创造了真实语境。不过,国际交流活动目前尚未在高校外语专业普及,机会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稳定可靠的外语交际教学实践方法。
基于以上背景,网络交流的优势更加凸显。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交流不受地域限制,连接起了本不能见面的外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效途径。以今年春季学期北京某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中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是英语交际课程的一部分,活动未受疫情影响,于2月底按计划顺利展开。在课程中,中美学生混合编组,利用微信进行实时交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文化问题进行讨论。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天然信息沟促使双方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语言文化知识,调动多种交际策略以达到沟通理解的目标,践行了体验式外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交流过程中,中美学生均表达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和对全球范围内战胜疫情的信心。大家以实际生活为课堂,共同学习了应对困难的重要一课。通过交流,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友谊,也向美国学生传递了中国声音。
中国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得体有效地与美国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是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美大学生网络交流活动对推进两国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具备极其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