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慢慢地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是指中国高校与国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合作,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本科、硕士、博士等不一样的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活动。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教育“特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重视取得了积极成效,也面临问题和挑战。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按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要求,落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中外合作办学包括机构和项目两种类型,此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育机制等三个维度,探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思政课”建设思路。
国际化办学环境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提高该领域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而形成契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功能互补的课程教学体系。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承担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思政课包括5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旗帜鲜明地落实好思政课方案,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课程思政是挖掘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过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既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载体,也面临外方教师、教材带来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思政关键在中方任课教师带头示范,难点在带动转化和促进外方教师协同开展育人工作。从实际经验来看,通过基层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是前提,通过文化体验增进外教对中华文化认同情感是有效途径,通过通识课程来传达德育元素是可行的方法。
引进国外教师、教材和教育方法的理念、教学模式,必定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场景、情景、语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外教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教材、教育方法的理念、教育学生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情景和氛围,影响到教师话语言说的语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教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又要善于理解知悉外方的思维理念和表达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讲好中国故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丰富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学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丰富和充实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小班教学、过程考核等多元化的探索和实践来提升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但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实施建立在小班化教学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天然的契机。思政课探究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热点问题为导向,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探究式教学可以从文献研读、小组汇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方面入手, 并从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慢慢地加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是借鉴“慕课”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在全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学贴近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也能提高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包括学生课前自学预习,课中探究内化、课后巩固实践环节。思政课翻转课堂充分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元素,实现了在师生角色、交流和考核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围绕教学重点环节展开:根据思政课教学要点安排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主题实践、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围绕学生社团活动展开:以活动为载体,倡导知行合一,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在自强自主自立能力,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跨文化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围绕学生特殊时间节点展开:结合寒暑假学生返乡时间,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例如通过对家庭、家族、家乡的生活体验,激发家庭代际文化传承功能,以此为载体把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习得和传承落实落细,培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入脑入心的成效。
1.形成思政课教师与党务政工干部协同的思政课教育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外合作办学所在的国际学院党委携手开展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熟悉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国际学院熟悉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课教研机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有所作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携手开展思政课教学。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承担着思政教育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双重角色,拥有相对应的职业素养,熟悉学生群体的情况和诉求。双方携手合作,有利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层次地融合,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2.形成中方高校与外方高校优势互补的思政课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家宝,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原则、体系、方法,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在理念上, 西方高校德育大多数表现在价值观教育上,着眼于通过个体价值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在内容上, 包括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以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等;在方式上, 注重“行为养成”, 采用“渗透”方式, 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文、社会学科中, 具有隐性教育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整合国内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新时代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提供借鉴,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形成“单校园”与“多校园”模式有效衔接的思政课教育机制
国家倡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足国内的“单校园”培养模式,在办学实践中,有特殊的比例学生选择出国到合作方高校研学,呈现出一定的“双校园”特点。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分段式培养模式和全程培养模式之间的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既要落实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又要契合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安排、学分对接等方面科学谋划、合理的安排。其次要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出国学生和在国内学生的思政课衔接问题。对出国学生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安排,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线;对全程在国内学习的学生,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系统性的同时,要加大对西方思潮的剖析批判,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