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面形零部件激光加工面临着激光位姿难以实时连续调控、激光加工效率与加工范围难以兼顾等挑战。本报告汇报了如下研究结果:1)开发了串联五轴五联动机床,50μs高伺服周期、大容量插补运算连续调控工件位姿,使激光束始终与曲面法向重合,确保曲面激光加工高精度;
2)开发了机械平台/振镜/激光器的三位一体数控系统,支持7轴+以上光机耦合联动,实时调控正在进行的激光工艺流程中激光加工参数,满足高陡度大曲率变化曲面的等间距光斑激光加工需求;
3)建立了低频机械平台与高频振镜联动的无限视场加工策略和分频算法,开发了支持7轴+联动的CAM软件,大范围曲面加工无拼接误差、加工效率相较纯机械平台提升4倍以上。实例展示了高精度球体表面和自由曲面微结构的多轴联动激光工艺流程实例。
张俊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加工机理与工艺、多轴联动激光加工技术、陶瓷球体超精密加工技术。主持1项基础科研、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发表SCI论文70余篇,H因子为29,主编《Springer》英文专著1本、获批发明专利10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银优博佳作奖、ASPEN2017和CJUMP2018优秀青年科学家奖。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和生产工程分会委员,《Int. J. Extreme.Manuf.》 编委、《Proc. IMechE. Part. C》副编辑、《Nanomanuf. Metrol》编委等。
超精密切削工艺是获得超光滑表面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超精密切削工艺加工多晶金属材料时,由于工艺参数(切削深度、进给率等)与材料的晶粒尺寸接近,导致金属材料晶粒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明显增大、表面粗糙度难以预测。表面粗糙度对超光滑表面的使用性能有直接影响,精确地预测表面粗糙度并深入认识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次报告聚焦多晶金属材料超精密切削表面粗糙度的预测问题,主要汇报以下研究进展:(1) 超精密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
何春雷,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加工机理与工艺、高精度轴承滚动体制造工艺。共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最重要的包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Friction》《Precision Engineering》《机械工程学报》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并深度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切削刀具是工业母机的关键功能部件,探索切削过程刀具表界面效应并开发刀具状态智能监测技术对于保障工业母机工作性能和实现高性能加工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在高速精密加工极端制造工艺发展推动下,对刀具切削性能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面向难加工材料零件高性能制造需求,本报告围绕刀具切削表界面态效应和演化调控机制等科学问题,介绍刀具切削表界面摩擦学及传热机制、刀具材料与结构设计制备、加工状态智能监测、智能刀具开发等方向的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探讨智能传感、增材制造等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赋能刀具新功能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最后展望高性能切削刀具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兵,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青年泰山学者、山东省优青,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兼任中国刀协可转位刀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厂专委会委员,担任极端制造国际期刊青年编委和《J. Adv. Manuf. Sci. Tech.》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是做难加工材料高质高效切削加工、高性能制造及先进刀具技术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1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术成果奖和上银优博奖等学术奖励,入选斯坦福大学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
杨敏,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入选山东省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10 项。发表高影响力论文37篇,其中ESI热点/高被引论文12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7件,已转化/许可实施 10 件;制订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
),简称IJEM,致力于发表极端制造领域相关的高质量最新研究成果。自2019年创刊至今,期刊陆续被SCIE、EI、Scopus等20余个国际数据库收录。JCR最新影响因子16.1,位列工程/制造学科领域第一。中科院分区工程技术1区。期刊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