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病毒阻击战,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众科学素质的大考。
疫情之中,中国抗疫成果举世瞩目,公众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素质,同样是社会空前团结抗疫的重要武器。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已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近日,于北京举行的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来自全球23个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组织代表、政府领导与相关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就公众科学素质与科学抗疫等主题展开对话。
“中国人民的公众科学素质,是我们走出疫情危机的重要基石。”中国科技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谈及中国的抗疫经验时表示,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解决疫情等人类共有危机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采取科学防疫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这其中,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解科学,社会空前团结,是中国防范疫情危机的重要武器。
在团结全社会抗疫的过程中,中国科技工作人员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从撰写科普文章,到通过种种方式向公众普及防疫知识;从身先士卒前往抗疫一线,到后疫情时代为经济社会贡献力量——中国科技工作人员为社会理解科学、理解知识,理解中国在防疫中的基本举措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但我们有中医药一样能处理问题。”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和实际效果。他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精华的生动实践,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医药的信心。
“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一起努力才能战而胜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张伯礼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此前也指出,此次疫情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联防联控策略迅速地遏制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应对了疫情。”他说。
疫情中,科学中心和科技场馆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场所。在此次大会“新形势下科学中心的服务与发展”专题论坛上,多国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经验。
受疫情影响,中国科技馆今年两次闭馆,时间长达百余天。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庞晓东说,在特殊时期,除了做好线下和线上的展览外,中国科技馆还在线发起了“科学实验挑战赛”,全国参与科技场馆数量达357家、收到作品1.5万件。丰富的科普活动缓解了孩子们长期居家的心理上的压力,也让科技馆找到了同公众交流的更好方式。
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斯说,该国近期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有81%的受访者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超过50%的民众配合政府或地区防疫工作,关注科学教育的人群增加了1/4,有1/3的受访民众相信疫情能大大的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普及率。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认为,此次疫情凸显出科学研究与公众科学素养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科学家有义务解答公众疑问,引导人们关注事件背后的科学道理,赢得公众信赖。另一方面,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会激励科学工作者作出更多创新成果。
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地方,恐慌就会聚集、谣言容易四起。专家这样认为,在疫情之初,由于对病毒的认知不足,在防疫领域出现了不少谣言。与此同时,社会对口罩、防护服等基本的医疗隔离和救治等内容却是极其缺乏的。
“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不确定的内容,大家感觉到知识少、办法少,恐惧多、谣言多。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需要理智、信任,也需要合作。”怀进鹏说,为此,中国医护工作者、科技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科学信息,用科学知识解决谣言和恐慌问题,让公众看到危机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和应对的,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的。
在应对疫情危机的过程中,中国近年来推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怀进鹏表示,20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不到2%,到现在超过了10%。
按照国际标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迈入10%大关,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近日,3M公司在全球11个国家所做的科学现状指数(SOSI)调查也显示,中国受访者对科学的信任度居于首位,科学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专家表示,中国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在政策制定、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方面,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有效支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科技研发所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科学素质、科技创新和现代教育形成了有机整体。
怀进鹏说,中国科协与240多个科技组织进行联合,推广疫情防控经验;推动全国170多家期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分享;将疫情防控和提升科学素质的相关措施,用英语、德语、日语和韩语等语言,向20多个国家和有关组织进行推荐。
面临共同的疫情挑战,各国专家呼吁,全球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提升全球民众的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当坚持多边交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共同发展,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科学是一门全球性的‘语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看到同样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新加坡科学中心馆长林直明说,新冠肺炎让人们意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未来,科学在推动世界和平、凝聚共识、塑造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对于科技中心和科技馆的机制建设,庞晓东表示,建议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全球科学中心和科技馆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机制。
马来西亚科学院首席执行官哈扎米·哈比卜表示,希望建立世界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研究机构,在疫情防控等方面进行合作,将最新的科学信息带到马来西亚,并及时分享给公众。
怀进鹏则建议,加强全球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建设公民科学素质的规范和数字平台及相应的行动计划,推动公众科学事务制度的分享、经验和模式的理解和共同促进,为人类美好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刘 峣《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10日 第09 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分队志愿者在门诊候诊大厅演示如何正确戴口罩。新华社发
曾在疫情期间因一张“陪你去看夕阳”的照片走红网络的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王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上参观。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病毒阻击战,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众科学素质的大考。
疫情之中,中国抗疫成果举世瞩目,公众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素质,同样是社会空前团结抗疫的重要武器。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已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近日,于北京举行的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来自全球23个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组织代表、政府领导与相关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就公众科学素质与科学抗疫等主题展开对话。
“中国人民的公众科学素质,是我们走出疫情危机的重要基石。”中国科技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谈及中国的抗疫经验时表示,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解决疫情等人类共有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采取科学防疫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这其中,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解科学,社会空前团结,是中国防范疫情危机的重要武器。
在团结全社会抗疫的过程中,中国科技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撰写科普文章,到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防疫知识;从身先士卒前往抗疫一线,到后疫情时代为经济社会贡献力量——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社会理解科学、理解知识,理解中国在防疫中的基本举措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但我们有中医药一样能解决问题。”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和实际效果。他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精华的生动实践,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医药的信心。
“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张伯礼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此前也指出,此次疫情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联防联控策略迅速地遏制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应对了疫情。”他说。
疫情中,科学中心和科技场馆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场所。在此次大会“新形势下科学中心的服务与发展”专题论坛上,多国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经验。
受疫情影响,中国科技馆今年两次闭馆,时间长达百余天。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庞晓东说,在特殊时期,除了做好线下和线上的展览外,中国科技馆还在线发起了“科学实验挑战赛”,全国参与科技场馆数量达357家、收到作品1.5万件。丰富的科普活动缓解了孩子们长期居家的心理压力,也让科技馆找到了同公众交流的更好方式。
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斯说,该国近期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有81%的受访者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超过50%的民众配合政府或地区防疫工作,关注科学教育的人群增加了1/4,有1/3的受访民众相信疫情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普及率。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认为,此次疫情凸显出科学研究与公众科学素养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科学家有义务解答公众疑问,引导人们关注事件背后的科学道理,赢得公众信赖。另一方面,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会激励科学工作者作出更多创新成果。
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地方,恐慌就会聚集、谣言容易四起。专家表示,在疫情之初,由于对病毒的认知不足,在防疫领域出现了不少谣言。与此同时,社会对口罩、防护服等基本的医疗隔离和救治等内容却是极其缺乏的。
“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不确定的内容,大家感觉到知识少、办法少,恐惧多、谣言多。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需要理智、信任,也需要合作。”怀进鹏说,为此,中国医护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科学信息,用科学知识解决谣言和恐慌问题,让公众看到危机是可以避免和应对的,也是能够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的。
在应对疫情危机的过程中,中国近年来推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怀进鹏表示,20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不到2%,到现在超过了10%。
按照国际标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迈入10%大关,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近日,3M公司在全球11个国家所做的科学现状指数(SOSI)调查也显示,中国受访者对科学的信任度居于首位,科学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专家表示,中国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在政策制定、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方面,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有效支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科学技术研发所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科学素质、科学技术创新和现代教育形成了有机整体。
怀进鹏说,中国科协与240多个科技组织进行联合,推广疫情防控经验;推动全国170多家期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全球科学技术工作者共同分享;将疫情防控和提升科学素质的相关措施,用英语、德语、日语和韩语等语言,向20多个国家和有关组织进行推荐。
面临共同的疫情挑战,各国专家呼吁,全球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提升全球民众的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当坚持多边交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一起发展,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科学是一门全球性的‘语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看到同样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新加坡科学中心馆长林直明说,新冠肺炎让人们意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未来,科学在推动世界和平、凝聚共识、塑造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对于科技中心和科技馆的机制建设,庞晓东表示,建议充分的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全球科学中心和科技馆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机制。
马来西亚科学院首席执行官哈扎米·哈比卜表示,希望建立世界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研究机构,在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合作,将最新的科学信息带到马来西亚,并及时分享给公众。
怀进鹏则建议,加强全球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建设公民科学素质的规范和数字平台及相应的行动计划,推动公众科学事务制度的分享、经验和模式的理解和共同促进,为人类美好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