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至29日,在丘逢甲的本籍地——梅州市蕉岭县将举办留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
在潮州市韩山书院庭前,为留念丘逢甲而立的雕塑,安静地审视着他执教过的校园。
据《潮州市志》载:丘逢甲(1864-1912),又叫沧海,字仙根,生于台湾苗栗,本籍广东镇平(今梅州蕉岭)。清光绪十五年(1899)登进士,光绪二十三年落籍海阳县(今潮州市),是清末一位爱国志士、教育家和出色诗人。他热心参与抗日保台运动,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是我国近代史上出色的文明名人与民族英雄。
丘逢甲在潮汕区域任教的时刻尽管不长,但他扬弃老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陈腔滥调试帖,兴办了其时粤东潮属各县绝无仅有的新式书院,创始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1864年12月26日,丘逢甲出世在台湾省苗栗县的一个小山村——铜锣湾,父亲丘龙章是一位私塾先生。丘逢甲排行第二,哥哥名先甲,因本年又适逢甲子,科场失落的父亲所以给他取名为“逢甲”,寄期望于将来他可以“科甲及第”,光宗耀祖。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身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八岁时随其父脱离铜锣湾到彰化东势角邻近的三角庄读书,期间结识了当地望族吕氏的汝玉、汝修、汝诚三兄弟。吕家丰厚的藏书既使丘逢甲开阔了视野,更与三兄弟结下了深沉的友谊。
十四岁那年,丘逢甲参与了本年在台南举办的院试考试。考试中,丘逢甲一赋、一诗、一词不到一小时即交了卷子,让其时的考官非常惊奇。恰巧的是其时的本科主考官福建巡抚丁日昌也亲临考场观察,在得知这名叫“丘逢甲”的考生诗、词、策论都不错时,有心试试,遂出一对并一篇《全台利害论》来测验。丘逢甲不只应对灵敏,策论更是文不加点,洋洋洒洒两千言,让丁日昌大为赞赏。考试完毕,丁日昌当即宣告是科院试榜首名为丘逢甲,并赠“东宁文人”印一方,以资鼓舞。东宁者台湾之别称,“东宁文人”也即“台湾文人”之谓也。十四岁的丘逢甲,不只成为台湾前史上年纪最小的秀才,而且名扬全台。
1888年,25岁的丘逢甲在福州乡试中中举人;翌年正月,赴京参与己丑年会试,考取三甲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为官,很快即辞去职务回来台湾,先下一任台中、台南、嘉义等地书院主讲。除了教书育人,丘逢甲还参与了唐景崧在台北的各种诗社活动,并参与了《台湾通史》的采访编撰作业,较多触摸了社会的基层,增加了对台湾前史的了解。
近代以来,海洋开端成为列国争霸的首要舞台,台湾因其共同的地理方位,再三引起列强的觊觎。1895年甲午战争后,我国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丘逢甲文坚决对立割让。1895年5月2日,丘逢甲率绅民奉旗,倡建“台湾民主国”,并尊驻扎台北的将领唐景崧为“总统”,他则受命驻兵南崁。日军占领基隆后,唐景崧搭船逃到厦门,丘逢甲知事无可为,乃回来台中,后奉父母之命回来故乡广东梅州。
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丘逢甲奉旨落籍海阳(今潮安县),带着妻子儿女久居在潮州城大鱼市巷邱氏宗祠(今湘桥区辖区)。
1898年,丘逢甲在时任金山书院山长的温仲和的举荐下,受潮州知府李士彬的延聘,担任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前身)主讲。其时,远离省会的潮汕区域没有饱尝维新思潮的洗礼,书院教育仍是老陈腔滥调那一套。坐落潮州湘子桥东边的韩山书院是粤东有威望的书院,但这儿的教育习尚暮气沉沉,故步自封,学生对国家兴亡、民族出路、科学文明,简直都不重视。
丘逢甲对此很不满足,想经过个人的尽力来改动这样的状况。他结合当年在台湾讲学的经历,活跃进行教育改革。丘逢甲一到书院就栽种松树,并写下闻名的七绝组诗《韩山书院新栽小松》四首,以树木喻树人,表明要承继韩愈办乡校培育人才作业,提出人才的道德规范,并期望能培育出国之大材的雄心勃勃。他在讲课中,留意联系实际,“以实学训士”“课文外兼讲科学”,向青年学子介绍新思潮和东西方文明,对培育具有爱国民主思维的人才发生较大影响,但也引起了书院当权者和社会上保守实力的不满和谴责,被视为异端。丘逢甲不肯受制于人,于当年年终辞去韩山书院的教职。
2016年11月19日,为留念丘逢甲归籍潮州并出任潮州韩山书院掌教120周年,潮州韩山书院,举办了“丘逢甲与我国近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并由闻名潮籍雕塑家庄征规划丘逢甲雕像,正式落户韩山书院
1898年,关于丘逢甲更是绝望和期望交错纠结的一年。辞去韩山书院山长当然抑郁,但丘逢甲却多了一些了解潮州风俗风俗的机遇,这一年他写了许多吟咏潮州的诗篇,《说潮》二十首便是其间的代表。这一年夏天,在悠远的京师,戊戌变法开端如火如荼地打开,丘逢甲亦编撰了《经武十书》,预备随时报效国家。但是就在八月中秋的前几日,平地一声惊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固执党悍然发起政变,软禁了光绪帝,拘捕杀害了戊戌六正人,变法首领康有为、梁启超外逃,黄遵宪等被免除回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戛但是止。在潮州阅报取得此音讯的丘逢甲遭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在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即有多达数十首关于“戊戌政变”的诗。
大约本年末,丘逢甲又从头振作起来,接受了潮阳东山书院(今汕头市潮阳榜首中学)的延聘,出任书院山长并兼任澄海县景韩书院的主讲(一说是1903年头至年末担任)。丘逢甲在这两所书院依然坚持其讲学宗旨,一向以“新思维及有用之学课士”,大力推广新学,完全打破老式书院只重视经学的方式,全面引入西学,建议德智体三育偏重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丘逢甲掌管东山书院时,对立静心陈腔滥调,努力扶植有用之才。他建议“民心开、民心振才干强国”,在书院堂壁四周置格致(物理和化学)、算术等参阅图书,悬挂地图和潘鸿轩百果挂图等新学材料,深切寄望学生赶快成为强国人才。
讲学实践中丘逢甲体会到,专重“括帖之学”的老式书院难以造就人才,只要摒弃陈腔滥调试帖,兴办新式书院才是出路。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丘逢甲辞去一切讲席,倾尽全力兴办粤东潮属各县绝无仅有的新式书院,借用潮州义安路镇平会馆(今城南小学分教处)作书院地址开办东文书院,聘日本学者为教授,使学生窥识维新学术。
东文书院”开办后,报名入学的人数渐渐的变多,而镇平会馆地形狭隘,无扩展的地步。为了扩展书院的规划和影响,丘逢甲将“东文书院”迁移至汕头并将书院改名为“岭东同文书院”。在兴办该书院过程中,丘逢甲倾泻悉数汗水,战胜重重困难,甚至还要与当地固执保守实力斗争,总算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兴办了“岭东同文书院”,校址坐落现在的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外马路129号内),这也是广东省榜首座新式书院。
岭东同文书院是丘逢甲在潮汕办学的巅峰,他自任书院监督,在他的精心辅导与活跃推进下,以教学近代科学,宣扬新思维为宗旨的岭东同文书院规划逐步扩展,校园不只在粤东区域发生广泛影响,成了广东省办学最有成效的新式民办校园之一,创始了粤东近代新学的先声,还培育了许多优异人才,其间有不少人走上革新道路,成为辛亥革新甚至北伐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对推进近代社会进步发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危机也在其间酝酿。岭东同文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因为潮、客不交融的准则和背面的一些利益冲突,终究总算从丘逢甲和林仔肩在人事、财政问题上的争论开端,发展为1903年的“土客之争”大风云。尽管风云终究处理,岭东同文书院得以持续办下去,但丘逢甲因而不得不在光绪三十年正月廿二(1904年3月8日)辞去职务,脱离他煞费苦心兴办的岭东同文书院。
1904年春,再次回到家园的丘逢甲认准了兴办新式教育这个伟大作业,先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兴办专门培育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4年秋冬,经与族员协商集资,又在蕉岭东山(县城城东)、员山(文福白湖村)兴办创兆书院各一所(创兆为在文福久居的丘氏二世祖名)。尔后,在黄遵宪等嘉应州开明人士的支持下,他又经过自办、鼓舞他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方式,先后在嘉应州以及江西寻乌、福建上杭、武相等地,劝办校园上百所。以至于其时嘉应州(今梅州)的新式校园数量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丘逢甲新居正门,门匾“培远”二字取自丘逢甲所书的两边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各句首字。图源:南方都市报
1905年,清廷政府正式下诏废止科举。鉴于丘逢甲在粤东潮、嘉区域兴办新学的实绩,本年春,两广总督岑春煊延聘丘逢甲出任两广学务公所议绅和惠潮嘉道视学员。夏天,复又延聘丘逢甲出任广州府中书院监督。1906年秋,丘逢甲被公举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至此,丘逢甲已成为广东省甚至全国有威望的教育家,而他活动的中心也逐步转移到广州这个更大的舞台。
众所周知,广东是近代我国民主革新的策源地,而广州又是这个策源地的中心。初到广州的丘逢甲首要是做教育方面的活动,作业之余,除了与文人墨客以诗会友之外,因其当年抗日保台的义举,许多当地绅士甚至官方人士都乐于和他往来。因而,丘逢甲也就逐步旋转到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广东当地上的知名人士。1909年10月,丘逢甲被公举到广东咨议局副议长这一重要方位。他热心参与当地上的各种业务,如就任后即大刀阔斧地首倡禁赌。“于当地积病,尤日思所以构陷而澄清之,如禁赌一案,其最著者也。”(江山渊《丘仓海传》)在思维上,丘逢甲也与最初的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逐步拉开距离,而倾向于同盟会的革新建议。1906年,他与朋友谈到国家的未来时说:“至保皇之说,非不稳健,但机遇已过,人心已去清室,康有为等无能为矣!”(丘琮《怙怀录》)】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丘逢甲一向非常重视引导和引荐优异青年学生参与同盟会,鼓舞他们投身革新,并以“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盘百转中”等革新诗句,勉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斗争。邹鲁、陈炯明、朱执信、姚雨相等都深受其思维的影响。在局势险峻时,丘逢甲还以自己在广东的威望和特别位置,多方保护和解救革新学生。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利后,一批革新党人于深夜相继退入小北丘家祠,数十人攀墙而入。翌晨,两广总督张鸣岐闭城搜捕革新党人,惟丘家祠是丘逢甲寓所,门首高悬钦赐“工部主事”木牌,清兵不敢得罪。邹鲁、陈炯明因有依据也牵涉其间,丘逢甲及时告诉他们脱险。姚雨平被捕入狱,丘逢甲亲身参与解救。
1911年,武昌辛亥起义成功,在这场席卷全国的革新风暴中,饱经忧患的丘逢甲振作不已。“内渡十七年,无若今天之快心者。”(丘复《丘仓海先生墓志铭》)但是,其时的粤省当局还试图挣扎。作为咨议局副议长的丘逢甲抓住时机,于11月8日在咨议局掌管举行有张鸣岐以及满汉八旗及绅商参与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9日即正式揭露宣告广东省正式脱离清廷而共和独立,为广东省的平和克复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军政府建立后,丘逢甲被引荐为广东省军政府榜首任教育部部长,并与王宠惠、邓宪甫三人同被推选为粤省代表,于11月下旬赴南京参与筹建中心临时政府会议。
他的终身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现尚有3000余首。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绝无无病之弊,故能曲折传抄,广为传诵。即便在160年后,人们读他的诗集,仍能激起爱国热心,如临其境。江泉的《丘仓海传》对此曾归纳道:“仓海暨内渡……日以赋诗为事,而故国之思,以及郁伊无聊之气,尽托于诗。诗本其夙昔所长,数十年来复颠顿于人事、油滑、家国、沧桑之余,皆足以训练而淬砺之。”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宕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相同有很高的点评,称为“诗界革新一巨擘”。
1912年元旦,丘逢甲在南京开会期间肺病复发,乞假南归。是年2月25日(阴历正月初八),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临终前留下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至今仍鼓励着很多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