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邵志豪(左二)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左一)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 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基础教育应当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在原有学之上,推进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教育
基础教育要拥抱人工智能,一方面要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其中之一。我们该怎样把握公平优质的关键着力点?如何回应时代向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邵志豪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接受《人民教育》记者正常采访,就“加快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邵志豪:第一,要按照人口变化的一般规律统筹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关注区域内的人口变化规律和趋势,做好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第二,教师队伍是最核心的基础教育资源。要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发展结构等方面做统筹规划,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第三,要持续保障各个地区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平衡好教育资源的集中与分散,避免不均衡发展问题。
薛二勇:人口变化因素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既有长远的影响,也有短期而紧迫的影响。要从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角度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的走势。
首先,学前教育会最先受到人口变化的冲击,面临生源问题。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阶段;另一方面要考虑提供更多的衍生性服务,如托幼一体化。其次,义务教育是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样会面临生源压力,可能会经历短暂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应波动起伏的机制。再其次,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生源压力伴随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随后而至,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可能同时带来入学率扩大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弹性化应对机制。总而言之,基础教育应当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在原有学之上,推进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教育。
薛二勇:在当前人口变化以及社会对教育质量发展要求不断的提高的情况下,教育管理体制需要做出一定的回应和调整。首先要立足当下的时代背景。当今人口迁移的时代格局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一定会出现自然流动。其次从县域的角度来看,不同县域经济、文化等发展状态具有很大差异性,如果仅以县域为单位治理县中,部分地区可能缺少相应的资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讨论“市县结合”的问题。相对来讲,市域在人口、产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再其次,能够最终靠推进市域优质高中和县中联合办学来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我认为,未来应该在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市县结合”的力度,帮助县中和市管高中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在教师资源配置、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变革、教育手段变化,比如教育数字化运用等方面,都可以市域为单位建立联合体,提高区域高中整体办学质量。
邵志豪:“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县中未来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和保障。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的集中和优化。在“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下,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社会力量等资源配置相对密集,对学生的教育环境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优化的过程。二是有利于县中分类分层的多样化发展。国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这需要县中结合地域人口变化以及学生发展真实的情况,发挥县里的资源优势,同时结合城市的资源,促进师资、学生学习空间或机会的流动,更好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三是有利于县中学生开阔视野。市域和县域如果能做到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共享,县中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记者:怎样理解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薛二勇: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效学习和积极生活的基础。第一,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追求有意义的教和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知识的价值,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感、价值感。第三,要做好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找到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人人通过教育而出彩。第四,要推进家校社协作,引导家庭和社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把身体和心理有机统一起来。
邵志豪: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需要抓住三个重点。第一,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要保障体育教师的数量,尤其是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并掌握1—2项终身热爱的体育特长。第二,学校要充分的利用课间操和大课间组织有效的体育活动。东北师大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高中开学典礼后组织学生参加公园环湖徒步行,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学业压力;结合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长征纪念活动融入体育运动。第三,学校要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的体育项目。要成立多元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让学生通过你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加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记者:在人工智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培育学生哪些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薛二勇:基础教育要拥抱人工智能,一方面要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认为AI对基础教育最大的影响是有助于因材施教。第一,AI可以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助力。未来课堂或许会有双师型教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的工作内容会更多地转向关注学情变化,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第二,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AI时代,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汲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要把AI带来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学习能力。第三,人工智能会对教育评价改革带来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教育评价的难点在于难以对教学过程中的大量资料做系统而精确的分析。随着AI和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评价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会大大加强,能做到可追踪、有系统、长时效。第四,AI可以对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起到辅助作用。借助人工智能的预警监测可以让管理更加精细精准,实现个性化治理。
邵志豪: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浪潮,我们要着重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培育学生热爱学习的品质,将AI带来的便捷资源转变为学习的助力,辅助自身个性化学习。第二,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情感态度。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资源重构,学生需要树立知行合一价值观,一直更新学到的知识并付诸行动。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开放多元的AI时代,学生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更是为了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