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入门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课程中心 > bob电子竞技官网-面授课程

国学网--国学入门

详细介绍:

  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本書特應學校教科講義之需,不得已姑採梁氏清代學術概論粗心,分期敘述。於每一時代學術思维首要潮流地点,略加闡發。其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维界流轉變遷之大勢,以培養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才能。時賢或主以經、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亦難賅備,並與本書旨趣不合。竊所不取。

  本書為便學課誦覽,凡稱引所及,以及辨證論難,均散入小注,而正文僅為綱要。讀者須兼觀並覽,始得盡其意趣。

  本書於民國十五年夏開始編著,隨講隨錄,成七章;以兵亂輟講而止。後三章於十七年春續成。前七章講於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後三章講於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以後迄未增改。遗漏錯失,為病實多。若蒙海內學人,賜以商訂,極所樂聞。

  本書於第十章論最近期,特為中學生指示大體。於並世賢達,敘述恐多失誤,遗漏尤甚,敬表抱歉。

  自己於編纂第三、第四章秦廷焚書及兩漢經學時,友人施君之勉,通函討論,前後往复十餘通。開悟良多。講學之樂,積久不忘。至今回憶,猶有餘甘。特此附書,誌永好焉。

  學校率有「國學概論」一課,此稿特為講堂授課之用。聽者尚能承受,並多興發。此三十年來,中學程度,遍及失落。即上庠講學,亦少總攬通觀之功。則此書過而存之,亦未嘗不行使治國學者知古今學術流變之大趨。商務印書館趙君淑誠來書,欲將此稿重付流傳,因將手邊僅存之一部瀏覽一過,略校錯字,郵以與之。

  本書第十章,触及當代。當時以中學青年,皆好縱讀新出雜誌報章,尤喜分曹辯論,各抒己見;不得不略述大端,開示塗轍。而本稿屬筆,在民國十五年夏,脫稿在十七年之春,所述則止於十三四年間。自此以來三十年,翻天覆地,赤禍橫流,神州陸沉,固非作者當時所敢逆料。即篇中所敘學人,至今尚存者,其在當時,於此思潮流變,學術墮地之情,亦豈能逆料其一遂至此乎?

  此次再版,於本章原文,亦一仍其舊,絕不再加增刪。此非謂當時敘述,便成定論。蓋使讀者獲知三十年前人對其當時學術思潮之一種观点。此亦可作一種史料視耳。

  4 孔子曾经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言孔子者?固不用專一重视於後世之所謂六經也。 [p22]

  5. 詩、書者?古人書籍之兩大別也。不曰詩書?即曰「禮樂」。詩書言其體?「禮樂」言其用。書即「禮」也?詩即「樂」也。...........而詩、樂 本包含於禮制之中。則古人學問?能够一字盡之?曰惟「禮」罢了。其守禮知禮者則曰「史」也。故古人言學?皆指「詩書禮樂」。 [p24-25]

  6. 考孔子所謂「學」者?亦重在熟諳掌故?明習禮文。蓋治掌故以明禮?習禮文以致用?固當時之學問然也。即孔子所以見重於時人者?亦惟在其知禮。然孔子之知禮?則異於人。人之知禮者以應世?而孔子則以矯世。 [P42-43]

  孔、墨之興為初期。當時所討論者?質言之?即貴族階級之日子?究當若何而始得謂之正當是已。

  陳、許、孟、莊為第二期。當時所討論者?質言之?即士階級本身對於貴族階級究應抱若何之態度是已。

  此以下為第三期?當時討論之中心?厥為士階級之氣燄與擾動?若何而使之漸歸平靜與消滅是已。

  故初期之問題中心為「禮」?中期之問題中心為「仕」?晚期之問題中心為「治」。

  8. 蓋包括而言?先秦學派?不出兩流: 其傾向於貴族化者曰「儒」?其傾向於布衣化者曰「墨」。儒者侧重政治?墨者侧重民生。法家主慶賞刑罰?原於儒; 道家言反樸無治?原於墨。故一主禮?一非禮。一主仕進?一主隱退。一尚文學?一主勞作。此當時學術分野之地点也。 [P67]

  9. 周季之學?類別為三: 官史為一系。詩、書、禮、樂?即魯人儒書為一系。諸子百家為一系也。詩、書、禮、樂?亦古代官書傳統?與官史同為古文。諸子百家?則多晚出今文。文字已有古今?而實貴族、布衣間一大分野也。 [P84]

  10 大略今文諸家?上承諸子遺緒?用世之意為多。古文諸家?下開樸學先河?求是之心為切。.............然漢儒今古文之爭?其情實雖僅止此?而實中國學術潮流一縮影也。何故言之? 當春秋之季?孔子慨於「是可忍孰不行忍」?而夢見周公?自負後起?遂開諸子之先河?為學術之濫觴?是孔子之以「古」爭「今」也。逮夫儒、墨攘臂?同言堯、舜?而莊周、韓非目擊世變?痛論排抵?其極至於秦人?統學歸政?焚詩、書?坑儒士?則又以「今」爭「古」也。及乎漢興?黃、老、申、商?厥勢未衰?而公孫、董氏?重提古文?漢武從之?崇古黜今; 而今文博士?曲學阿世?自為一閥?別有古學?兴起相抗; 是同為以「古」爭「今」也。東漢末葉?古學既盛?經籍之燄?勢可薰天?會稽王充?獨標異幟?譏切時俗?不蹈陳見?是又以「今」爭「古」也。乃有嵇、阮?扇風揚波?清談是尚?脫略禮法。玄風推盪?皈依西土。豪傑之士?遠行求法?大造譯事。雖往異域?闢新徑?而實何異於有志之士之想慕夫唐、虞、三代之盛者? 是亦一以「古」爭「今」也。及其達摩東來?禪宗繼起?直指良心?不著一字?萬千經典?如撥重霧?則又以「今」爭「古」也。久而倦焉?則又返尋六經?而有濂、洛、關、閩之學?則復以「古」爭「今」矣。然格物窮理?難免支離?鵝湖之會?異同既判?陽明一出?遂揭良知?則又以「今」爭「古」也。自龍溪、泰州之後?疏決洪瀾?掀翻六合?東林、崑山?遞相挽掩?顧氏之言曰 :「經學即理學也。」則重為以「古」爭「今」也。從此吳、皖樸學?蔚成風氣?而常州一派?遂倡今文?康、梁因之而言變法?則又以「今」爭「古」也。自此以下?迄於今玆?文藝思潮?波譎雲詭?深識之士?惄焉憂之。或尋故國之文獻?或究西歐之實業。要其崇實黜虛?捨我依人?將重為以「古」爭「今」之勢?則斷可知也。學術之道?或反而求之於己?或推而尋之於人?「今」「古」之爭?遂若循環而無端。彼漢儒懇懇?固亦無逃於此矣。 [p135-137]

  11. 余嘗謂先秦諸子?自孔子至於李斯?三百年學術思维?一言以蔽之?為「布衣階級之覺醒」。今魏晉南朝三百年學術思维?亦可一言以蔽之?曰「個人自我之覺醒」是已。此其端?肇自王充?倡內心批評之說?傳統之尊嚴既弛?而個人之位置漸以襮著。又值世亂?生命塗炭?道義掃地?志士悲观?見時事無可為?遂轉而為自我之尋究。 [p167]

  13. 然晉人之所謂「我」者?終亦未能見「我」之真也。何則? 晉人以「無」為本?趨嚮不立?則人生空虛?流浪乘化?則歸宿無所。知擺脫纏縛?而不能建樹抱负。知轻视營求?而难免自陷茍生。故晉人之清談?譬諸如湖光池影?清而不深?不能具江海之觀?魚龍之奇; 其內心日子?終亦淺弱微露?未足以進窺夫深沉之藏?广博之蘊也。 [p180-181]

  14. 論一時代之學術者?首貴乎明其思维主潮之地点?此固也。然參伍錯綜?有其新茁?有其舊遺?旁衍橫溢?潛滋暗長於時代主潮之下?而與為推遷。逮夫時代變換?風尚创新?則此潛滋暗長者?乃躍起而為新時代之歸嚮。此又治學術史者所不能够不知道也。季漢以來?迄於魏晉?本內心批評之精力?而極於自我之發見?一惟以個人小己為歸宿?此三百年間學術風尚之主潮也。於是而有兩漢舊傳之經籍?循此潮流而蛻化其面貌焉。有印度新來之释教?循此潮流而長養其勢力焉。至於南北朝以下?隋唐一統?清談既歇?而經學、释教?遂平分學術之全国。溯其淵源?难道流轉滋長於清談一派主潮之下者也。 [p187]

  15. 故佛學之興?其先由於漢儒說經?支離繁委?乃返而為內心之根究。接步莊老?體尚虛無。而機局轉動?不能自制?繙經求法?不懈益進。馴至經典粲備?教義紛敷?向外之扩展既盡?乃更轉而為心源之直指。於是以禪宗之過渡?而宋明學者乃借以从头儒理。其循環往復轉接起落之致?誠研治學術思维者一至可玩味之事也。 [p214]

  16. 言中國學術者?有一伏流焉?即陰陽五行家言是也。其說遠肇古初先民?迷信傳說?及六國鄒衍?推附之以儒、道精義?而其學乃大成。迄於秦漢?方士、經生?相為結合?以迎媚時主?而其學乃大盛。東漢以降?儒術漸替?莊老代興?而陰陽家言之依靠滋長如故也。其時乃有道教之創立。 [p215]

  17. 故自宋言之?當時所謂學術思维者?惟道院罢了耳?惟禪林罢了耳。蓋儒術衰歇?自晚漢罢了然。雖以傳統尊嚴?制科地点?注疏詞章?僅為利祿。粗足語夫學問之真者?轉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長生久視之術?既迷茫而莫驗?涅槃出生之教?亦厭倦而思返?乃追尋之於孔孟六經?重振淑世之化?陰襲道院、禪林之緒餘?而開新儒學之機運者?則所謂宋懂事學是也。 [p220-221]

  18. 二程愛言时间?不喜講本體?又重內心之直證?而輕物理之研尋?較之濂溪、百源、橫渠?彼則道家之氣息為重?而此則禪味之功深也。此又宋學一轉手也。

  19. 蓋伊川之言致知?尚徜徉於內外心物之間?至考亭乃始斷然主向外之尋索也。此又宋學一大轉步也。然考亭謂:「即凡全国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其願宏矣?其志偉矣?而未能够驟幾也。於是又自格物窮理一轉而為信古人、讀古書焉?又歸其要於學、語、庸、孟之四書焉。蓋朱子决心甚強?於四子書尤畢心盡力?遂以信古者為自傲?鎔鑄眾說?匯為一罏。言其氣魄之遠大?議論之高廣?組織之圓密?不徒上掩北宋?蓋自孔子以來?好古博學?殆無其比。而又能以平實淺近之塗轍?開示來學?使人日孳孳若為可幾及。於是全国嚮風?而宋學遂達登峰造極之點。 [p253]

  20. 余論先秦子學?為「階級之覺醒」?魏晉清談?為「個人之發見」?則此六百年之理學?亦能够一語括之曰:「大我之尋證」是已。蓋自魏晉以降?虛無淺薄之個人主義既不足以饜人心?乃遁而求之於佛理。而佛之為道?雖有閎大幽眇之境?而其所持戒律?與其日子之方法?又與我先民歷古相傳社會宗族所以維繫永久之道格不相入?則終亦何故推广而無阻?亦復何故據守而自安? 於是繙經求法?所孜孜兀兀以得之者?僅亦以為參考之一說; 而修齊治平相生相養以善吾之生者?終且反求之於古籍。遂以心性說儒書?亦復時參陰陽莊老之言以自廣。要其主旨血脈地点?則與夫老、釋者不同也。後世或專以 涉老、釋為理學家病?亦豈為知理學之线. 言清代學術者?率盛誇其經學考證。固也。然此在乾、嘉以下則然耳。若夫清初諸儒?雖已啟考證之漸?其學術中心?固不在是?不得以經學考證限也。蓋當其時?正值國家顛覆?华夏陸沉?斯民塗炭?創鉅痛深?莫可控訴。一時魁儒畸士?遺民逸老?抱故國之感?堅長遯之志?心思氣力?無所放洩?乃一注於學問?以寄其守先待後之想。其精力意氣?自與夫乾、嘉諸儒?優遊於和平祿食之境者不同也。

  22. 夫學術猶果實也?老练則爛而落?而重生之機?亦於是焉茁。 [p291]

  23. 凡一時代學術思潮之變遷?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鉅。從其後而論之?莫不有其遞邅轉移之跡?與夫盛衰興替之所以然。若有大力挾之而趨?一時學者特入乎其括?循乎其機?隨逐推遷?不能自主?有不知其但是然者。顧當其未變之先?與夫方變之際?則雖有大智?亦不能測其所將屆。而其可變者?固若百其途而靡已也。 [p359]

  24. 要之成周以降?則中國古代文明學術一結集綜整之期也。如風之鬱而動?如時之積而消?先秦之際?諸子爭興?是為學術之始變。秦人一炬?古籍皆燼?至於漢室?國力既盈?又得為結集綜整之事。至晚漢、三國、兩晉以往?則又學術之一變也。隋唐盛世?上媲周、漢?則又為一學術綜整之期。至於十國擾攘?宋人積弱?迄於元明?則又學術之一變也。滿清入主?康、雍、乾、嘉之際?又一結集綜整之期。至於当代變日亟?國難方殷?則又學術將變之候也。而其為變之兆?有已得而見者。余嘗論先秦諸子為「階級之覺醒」?魏晉清談為「個人之發現」?宋懂事學為「大我之尋證」。則自此以往?學術思维之所趨?夫亦曰「民族精力之發揚」?與「物質科學之認識」是已。此二者?蓋非背道而馳、不行並進之說也。至於融通會合?發揮光大?以蔚成一時代之學風?則正有俟乎今後之尽力耳。夫古人往已?其是非得失之跡?與夫可鏡可鑑之資?則昭然具在。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繼自今發皇蹈厲?撥荊棘?開康莊?釋回增美?以躋吾民族於無疆之休?正吾歷古先民靈爽之所託憑也。學術不熄?則民族不亡。凡我華胄?尚其勉旃!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bob电竞入口_bob电子竞技官网_bob电子游戏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津ICP备2021007042号 网站地图